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小孩也會睡不好:兒童行為失眠

rd-img

張鈞皓

兒童失眠問題


超過一半的兒童與青少年曾說自己睡得不夠,大約有20%的兒童說自己一個晚上至少會出現三次的睡眠問題,像是入睡困難、夜裡很常醒來、尿床、做惡夢…等。 睡眠品質不佳的影響 精神不佳、上課想睡覺 記東西記不太起來 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難專心 課業表現下降 攻擊性、尖叫、發脾氣、拒絕遵照指令等對立行為 焦慮、情緒低落、易怒。


兒童行為失眠

跟大人一樣,小孩也有可能出現失眠的情形。而孩子的失眠,不僅讓他有著難過的夜晚、白天容易無力,更困擾的是同時讓照顧者感到身心俱疲,在教養上的壓力可論雪上加霜。關於兒童的行為失眠,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入睡關聯型:需要身邊有特殊可以讓孩子入睡的物品或刺激,才能睡著或在夜間醒來後重新入睡(像是最喜歡的玩具在身邊、被抱抱搖著睡著、習慣讓爸爸媽媽坐在旁邊才能睡)。


限制設定型:孩子容易在需要睡覺的時間拖延或不想睡,並以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像是想要再去廁所好多趟、想跟父母親聊天等。如果是在夜間醒來,就會拒絕再回去床上睡覺。


結合型:入睡關聯與限制設定的結合。


兒童失眠長大就會好嗎


研究證據告訴我們,兒童失眠很難因為長大過後就完全消失。所以早期介入對孩子的睡眠就相對重要,透過心理治療可以讓孩子的睡眠問題有所改善。孩子睡得好,家長也相對能比較安心,降低教養壓力 兒童失眠症狀的持續率大約56% 只有將近11%的人能在進入青春期完全緩解 大約20%的青少年在進入成年期後,還是有失眠問題甚至惡化 睡眠實驗室檢查的客觀睡眠中,至少有40%的失眠兒童不會因為長大後有所改善。


兒童需要的睡眠時間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與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提出的建議,根據兒童不同的年齡,一天所需要與建議的睡眠量並不相同:

4~12個月:12~16小時(包含午睡與小睡)

1~2歲:11~14小時(包含午睡與小睡)

3~5歲:10~13小時(包含午睡與小睡)

6~12歲:9~12小時(不需要午睡與小睡)

13~18歲:8~10小時


幫孩子睡個好覺


如果有入睡關聯型的特徵,當孩子要睡覺時,父母不跟他一起躺床、也不使用抱著或搖搖的方式入睡,嘗試讓孩子學習自我安定。 當孩子有睡意時就上床睡覺,同時避免讓孩子在入睡時需要依賴有人身邊。 避免在床的周圍,放置有可能讓孩子分心的東西(玩具、手機)。 盡可能關閉所有太亮的燈光。 在小學後,若孩子晚上睡不著,可嘗試減少白天的午睡時間,增加想睡覺的「驅力」。


給家長的兒童助眠策略


透過跟孩子彼此討論,擬定行為約定,讓上課日或假日的就寢與起床時間固定 適當忽略上床後或起床前的抗議行為 養成定期的睡前平靜儀式的習慣(如:放鬆、靜態活動) 在睡覺前不再使用手機、電腦等可能影響睡眠或讓大腦過度興奮的活動 不在床上做除了睡覺以外的事(如:畫畫、玩手機、寫作業) 孩子的睡眠問題需要相當重視,當孩子睡得好了,家長的壓力也能得到舒緩。



本文由張鈞皓授權刊登

10 1
auth-img
張鈞皓
在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即進入大型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提供從幼年到老年整個生命時程的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服務(兒童心理、成人心理、安寧療護)。我目前執業於台北市的心理治療所與身心醫學診所,為更多有需要的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陪伴與你一起見證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擾與成長。在跟每個前來的來訪者進行心理服務時,透過長期的心理諮商與深度探索,每個人都能有機會找到那些在生命裡還沒有認識,但如此獨特且重要的自己。心理諮商是一段更認識自己與探索的旅程,當人能更加深入了解那些尚未見證的自我內在世界時,就能在此時找到屬於自己的契機與光亮。在這段旅途你不會是獨自一人,因為我會陪著你一起更認識自己。我擅長的心理諮商領域包含兒童青少年心理評估與諮商、成人心理諮商、伴侶婚姻諮商、失眠心理治療、同志友善心理師。除了心理諮商,我也常穿梭於各級學校之間,與教師、家長分享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歡迎你到我的FB粉絲專頁:「心Hao相伴~張鈞皓臨床心理師」,與你分享我在心理學工作上的見聞與經驗。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