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皓
兒童失眠問題
超過一半的兒童與青少年曾說自己睡得不夠,大約有20%的兒童說自己一個晚上至少會出現三次的睡眠問題,像是入睡困難、夜裡很常醒來、尿床、做惡夢…等。 睡眠品質不佳的影響 精神不佳、上課想睡覺 記東西記不太起來 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難專心 課業表現下降 攻擊性、尖叫、發脾氣、拒絕遵照指令等對立行為 焦慮、情緒低落、易怒。
兒童行為失眠
跟大人一樣,小孩也有可能出現失眠的情形。而孩子的失眠,不僅讓他有著難過的夜晚、白天容易無力,更困擾的是同時讓照顧者感到身心俱疲,在教養上的壓力可論雪上加霜。關於兒童的行為失眠,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入睡關聯型:需要身邊有特殊可以讓孩子入睡的物品或刺激,才能睡著或在夜間醒來後重新入睡(像是最喜歡的玩具在身邊、被抱抱搖著睡著、習慣讓爸爸媽媽坐在旁邊才能睡)。
限制設定型:孩子容易在需要睡覺的時間拖延或不想睡,並以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像是想要再去廁所好多趟、想跟父母親聊天等。如果是在夜間醒來,就會拒絕再回去床上睡覺。
結合型:入睡關聯與限制設定的結合。
兒童失眠長大就會好嗎
研究證據告訴我們,兒童失眠很難因為長大過後就完全消失。所以早期介入對孩子的睡眠就相對重要,透過心理治療可以讓孩子的睡眠問題有所改善。孩子睡得好,家長也相對能比較安心,降低教養壓力 兒童失眠症狀的持續率大約56% 只有將近11%的人能在進入青春期完全緩解 大約20%的青少年在進入成年期後,還是有失眠問題甚至惡化 睡眠實驗室檢查的客觀睡眠中,至少有40%的失眠兒童不會因為長大後有所改善。
兒童需要的睡眠時間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與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提出的建議,根據兒童不同的年齡,一天所需要與建議的睡眠量並不相同:
4~12個月:12~16小時(包含午睡與小睡)
1~2歲:11~14小時(包含午睡與小睡)
3~5歲:10~13小時(包含午睡與小睡)
6~12歲:9~12小時(不需要午睡與小睡)
13~18歲:8~10小時
幫孩子睡個好覺
如果有入睡關聯型的特徵,當孩子要睡覺時,父母不跟他一起躺床、也不使用抱著或搖搖的方式入睡,嘗試讓孩子學習自我安定。 當孩子有睡意時就上床睡覺,同時避免讓孩子在入睡時需要依賴有人身邊。 避免在床的周圍,放置有可能讓孩子分心的東西(玩具、手機)。 盡可能關閉所有太亮的燈光。 在小學後,若孩子晚上睡不著,可嘗試減少白天的午睡時間,增加想睡覺的「驅力」。
給家長的兒童助眠策略
透過跟孩子彼此討論,擬定行為約定,讓上課日或假日的就寢與起床時間固定 適當忽略上床後或起床前的抗議行為 養成定期的睡前平靜儀式的習慣(如:放鬆、靜態活動) 在睡覺前不再使用手機、電腦等可能影響睡眠或讓大腦過度興奮的活動 不在床上做除了睡覺以外的事(如:畫畫、玩手機、寫作業) 孩子的睡眠問題需要相當重視,當孩子睡得好了,家長的壓力也能得到舒緩。
❚本文由張鈞皓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