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皓
大腦的開心神經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特別是負責正向情緒和獎勵刺激的神經結構,稱之為「酬賞系統。」當我們遇到一件好事受到刺激時,神經傳導物質會讓我們感受到這件事情可能帶給我們的愉悅感(打遊戲、聽音樂、吃甜食等),酬賞系統也參與那些會讓我們感到開心的東西,比方說食物、薪水、年終…。
失眠跟快樂
為什麼失眠者好像更難感受快樂 ?從大腦核磁造影(fMRI)的結果發現,失眠患者在看到正向情緒刺激時(開心),大腦酬賞系統的神經活化比一般健康人還少。也就是失眠患者的大腦神經系統,對正向情緒刺激的反應比較弱,較難感受到「愉悅感。」某種程度上如此的大腦神經表現,也與有憂鬱特質的人相似。對應到失眠的人在白天,可能比較缺乏動力和比較強烈的低落情緒,與發展成憂鬱症的風險也有關聯性。
從注意力的角度,失眠者也較常將自己的注意力,過度地放置在「如何睡著」「要是睡不著怎麼辦」的目標上,卻反而可能忽略、沒有注意到了在日常生活中能讓自己感受到舒服、開心的事物。 【失眠與創傷】 睡眠本身是一種降低監控環境能力的狀態。而對於經歷重大心理創傷事件的人,可能會害怕這種不能保護自己的自我狀態,「睡覺」這件事情反而是一種壓力來源,也就是創傷性失眠(Trauma-induced insomnia)。
創傷性失眠是因為一次或多次的心理創傷,所引起的失眠症狀,像是很難睡著、容易睡到一半醒來、太早起床。大約90%的創傷後壓力症患者(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會出現失眠症狀,其中約40%的人會達到失眠的臨床診斷標準。
同時,也有50%~70%的PTSD患者,也在睡覺過程中常做惡夢。而做惡夢這件事情也會讓我們變得很害怕睡著後的狀態,容易感受到自己在睡眠的過程中變得極度脆弱:
害怕晚上睡覺時失去控制
害怕做惡夢而不敢睡
害怕自己在睡覺時放下防衛
害怕自己睡覺時閉上眼睛
害怕睡著
睡眠與許多生理及心理問題都有關聯性,無論是對於快樂的感受度,或是因為心理創傷而害怕睡著,都會影響生活。心理諮商與治療就能在這個時候幫上忙,讓每個人都值得一頓好覺,也能讓自己重新找回天生可以睡得好的「好眠特權」。
本文由張鈞皓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