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來自母女的結與解:當你準備好面對的時候,改變就慢慢的發生了

rd-img

呂宜芳

「我覺得我怎麼做都不對,什麼也做不好,媽媽老是不滿意!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否定我!!!」坐在眼前的心怡,有著滿腹的挫敗感,憤怒的說出對於媽媽的不滿跟委屈。這是心怡的一次進到諮商室裡時,對於媽媽心中累積而生的怒吼,而這些話壓在心怡的心中好久好久,不敢說也不知道怎麼說,因為除了生悶氣,或是吞到肚子裡,他不知道還能夠在做些什麼。

 

在幾次的諮商之後,逐漸去了解到心怡這些心中的怒吼跟挫敗感,以及與媽媽糾結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如何演變,並逐漸累積在他心中堆疊起來。

 

小時候心怡的媽媽對於心怡管教教嚴格,也因為這樣會對於心怡在各方面有較多的要求,然而也因為這樣,當心怡有自己的想法時,因為跟媽媽所想的或是要求是相牴觸的,也因為這樣常常被媽媽否決,而這樣的否決也讓心怡感受到挫折,覺得自己的想法是不被媽媽認同跟支持的,除非只能照媽媽的要求,久而久之也讓心怡不再表達自己的感受跟想法,因為心怡覺得說了也沒用,也因為這樣而引發出許多負面的情緒,甚至讓心怡覺得只要去跟媽媽保持距離,減少跟媽媽的互動,來避免去觸發那些不舒服的感受。

 

在多次諮商的過程中,心怡也逐漸去了解到,過去與媽媽的互動關係,也影響到心怡如何看待自己,心怡也逐漸發現,原來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的心結來自於與媽媽糾結的母女關係。

 

然而過去的那些經驗已經造成了,那些影響到他的部分,我們一起去找尋解套的可能,並幫助心怡找到安頓自己面對媽媽的方法,更進一步可以如何幫助我們去面動並鬆動那個常常覺得不夠好的自己。

 

也透過每一次的諮商,幫助心怡去一步一步鬆開來自過去的糾結,也去跟心怡討論,在現在與媽媽的互動中,他願意能夠有哪些嘗試。

 

然而某一次諮商的時候,心怡主動提起和媽媽的互動,心怡說那天在廚房裡煮麵,媽媽跑到廚房裡來,問心怡說你要用A碗裝,還是用B碗裝,那天心怡故意說了C碗,然而媽媽並沒有跟他說用C碗不好,而是直接幫心怡把C碗拿出來給他,心怡突然覺得這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過去當我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不是都會被媽媽拒絕,說另一個比較好嗎?


於是心怡在不同的事件上又嘗試了幾次,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心怡問了媽媽,你以前不是都要我選你說的嗎?於是媽媽說,我只是說了我的想法給你參考,並沒有要你照我說的呀!!

 

這時心怡突然覺得,媽媽好像跟自己想像中的不太一樣,於是又多問了一些,那為什麼小時候,你常常要求我照你說的做呢?媽媽回應心怡,因為小時候你可能不懂,我把我覺得好的告訴你,給你一個框框,希望你可以在框框裡面,但是那並不代表這個框框都會一直存在,當你長大自己能夠自己判斷的時候,我還是會跟你說我的想法,但是不代表你要照著做,這只是給你的參考呀!!!

 

因為這樣的對話,也讓心怡心中多年的心結被鬆開了,過去心怡覺得當自己提出想法時,媽媽所提出的不同意見,原來並不是在否定自己,而是在讓自己參考或是有更多的選擇,也因為這樣,心怡內心的想法開始不同。

 

然而心怡與媽媽的結,被鬆開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在這過程中,心怡需要去面對過去和媽媽的關係,以及那些關係帶給他的糾結與情緒,在這個過程中,能不能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事情,到建立自己的信心,並願意在現在與媽媽的互動中去嘗試與核對,也因為願意跨出去,才有機會讓他能夠有不同的看見,解開與媽媽多年的心結。

 

 

在諮商中的多次討論裡,並沒有預期要心怡在什麼時候去面對媽媽,或是要在多快的時間去做到這件事情,因為每個人的步調都不同,最重要的是當心怡自己準備好的時候,他自己跨出去了這一步,也讓一切開始不同。

 

你呢?你是否也有段讓你糾結的關係,當你願意開始面對它的時候,改變也會開始慢慢發生。

 

 

本文由呂宜芳授權刊登

44 0
auth-img
呂宜芳
於杏語心靈診所擔任諮商心理師,著有《婚姻教我們的事》。FB粉絲專頁:關係需要練習-呂宜芳諮商心理師的隨筆分享。 所有的關係都是需要經營與練習的,我們存在於各種關係之中,不管是與他人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也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塑造,都跟我們原生家庭有關,有些關係互動模式可能已經不適用,甚至讓我們受苦,但我們仍重複著它。讓我陪著你,透過覺察、調整與練習,幫助我們擺脫重複的模式,能更自由的為自己選擇並擁有自在的關係。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