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沒有相關經驗和背景,該如何跨領域轉職?除了進修以外,三大致勝祕訣讓你成功轉職

rd-img

陳韋丞

沒有相關背景、跨領域轉職的比例多不多?根據我自己的諮詢經驗,還滿容易遇到這樣的朋友。後來去查了政府的統計數據,發現台灣科系和就業學用落差的比例將近 1/3,一方面總算理解、但也更感到人生的荒謬。


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很少鼓勵大家跟隨興趣發展,多數人做的選擇是符合自己科系、或是比較穩定的路線。殊不知很多人考進大學的時候,也常是因為成績或想要離開家裡的各種原因, 不小心進去不適合自己的地方,然後又害怕改變。 「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啦!我爸媽以前、和我現在的朋友,也都是這樣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啊。」 會來諮詢的朋友,常是因為長久待在不適合的職位,終於再也無法忍受、想要轉換到比較喜歡的角色,才會正式預約諮詢,好好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


很多時候其實也都有隱約感興趣的領域,但不曉得該怎麼過去。針對跨領域轉職的三大常見痛點,跟大家分享具體的轉職成功策略。


一、釐清動機:測試真實職業的契合度


跨領域轉職的情況,某種程度跟社會新鮮人有點像。過去經驗從零開始/打掉重練,然後對於目標職業環境幾乎都是想像。很常聽到大家說:我喜歡人,所以想要當人資;我喜歡交朋友跑來跑去,所以應該可以當業務;我一直很喜歡心理學,我想要去考諮商心理師。 也許是太想離開痛苦、感覺走這條路可以解套,就突然又回到萌新的階段。


很多人其實只是喜歡其中一個點,就以為自己愛上了整個職業。 也可能你太想逃離現在的加班地獄、太想斷開爛主管和爛同事的連結,所以想要趕快逃到一個沒有痛苦、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才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轉職。但說不定,你根本不適合。 就拿人資舉例吧! 事先聲明,我真心認同這個領域的價值所以投身其中,但這個職業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如果能夠面對真相並承擔結果,要加入這個領域當然十分歡迎。 很多人喜歡人資,是因為喜歡關心人、想要助人、喜歡學習成長和上課、覺得辦公室工作比較不會太累、性質穩定可以長期待著。


以上確實都是一部分,不過只要再分享一些產業黑暗面,就會有很多人開始卻步。 人資的功能角色,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容易被歸類在老闆或主管的權責中,比如決定用誰、誰要升遷、誰能加薪、把誰開除。容易和這些角色地權責有所衝突,這時候就要比較話語權和公司地位。 不幸的是,我們產業的 HR 普遍不受老闆和主管重視,最後通常還是以老闆命令和部門主管意見為主。加上終究是領人薪水,真正的服務客戶是公司而非員工,就變成很多事情公司支持就可以、公司否決就不行。 能不能發揮影響力向上管理?理想上可以但現實很殘酷。 而且人資部門在很多地方被劃分為成本單位,並不是能夠直接幫公司帶來營收的業務單位,拿人手短,也是免不了的狀況。 再來,人資不一定能決定給候選人的薪資、也不一定能改變部門主管的領導風格和對待員工的方式,但是招募成功率、員工離職率,也經常算在人資身上。


「我根本無法影響這些東西,你卻要我來負責?」大概是這些夥伴最無聲的心酸。真正能夠協助員工的比例不高,是相對少數企業才會發生的幸運。 知道這些以後,你還會想要當人資嗎?你能夠承擔對業界的失望嗎?如果你希望投身這個領域,勢必要下定決心、挑戰進入優質文化的組織,才有機會實現理想。


二、順利入行:產業前輩輔導非常重要


無背景轉職的第二大痛點,我發現大部分的來訪者竟然完全沒有相關人脈。 有些朋友對設計、對工程師、對專案管理感興趣,想要往這些方向發展,我都會請大家回去邀請這些朋友進行訪談。畢竟真人分享出來的內容、針對特定疑惑的解答,還是跟網路文章有很大的感受落差。


但是在這個階段,好多人身邊沒有可以請教的產業前輩和學長姊,導致「一直很感興趣,但始終無從下手」的狀況。 滿多來自學生時代就已經去到毫不相干、完全不合的專業領域,或是本身沒有交遊廣闊的習慣,只要不是相關科系,就完全沒有相關朋友。 可以的人會鼓勵他陌生開發認識新朋友,或是最後都找不到、才推薦我個人的朋友介紹。 沒有相關產業經驗,會很難搞懂入行的潛規則,也很難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 比如要走專案管理,PMP 證照有沒有用?不懂程式可以當軟體 PM 嗎? 要去進修軟體工程師的培訓課程,感覺都不便宜,哪個單位比較有公信力? 為什麼頭銜掛 UI,但 JD 上的內容跟美編幾乎一樣?貨真價實的 UI 缺在哪裡? 但只要有產業經驗三年以上、能力表現也很勝任的前輩指點,就能避免很多雷坑。


三、履歷撰寫:展現你有具備基礎職能


最後提醒:請一定要進修!不一定要上超級昂貴、動輒十幾二十萬的認證,但相對划算的優質課程,都是絕對必要的累積。 大家花錢都想要買下一個確定有效的東西,公司雇人也會想要確保人選可以做到這件事情。 「我很有興趣」、「我學習很快」、「請給我機會」,光是這樣的理由很難讓老闆每個月付出數萬元的薪資成本。先證明你有基礎職能,就能大幅提高錄取機率。 有了進修經驗甚至作品集之後,履歷自傳該怎麼呈現?「即使相關經驗不多,但還是要聚焦相關內容,並擴大篇幅、描述細節。」「想辦法轉化過去稍微相關的經驗和技能,連結目標工作,增加說服力。」這兩件事情非常重要。 跨領域轉職本來就沒有太多相關經驗,因此履歷絕對不要按照時間長度和生命比例來寫,因為相關經驗佔你實際上的工作時間比例,可能只有 5% 不到。 只要選擇相關內容,聚焦放大,讓對方在看到你的履歷時,整體的印象是新領域的方向,並且感覺到你很適合這個領域即可。 曾輔導過一位社工師轉換跑道,仔細盤點了各種技能之後,選定數據分析工作轉職。整份履歷自傳都圍繞統計課程的經驗和成績展現,拋棄原本過多社會學和輔導層面的描述,集中呈現協助教授進行量化研究的專案經驗。 這三點關鍵跟大家分享,祝福大家掌握規則、成功轉職。



本文由【職游創辦人】陳韋丞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請點我

77 0
auth-img
陳韋丞
我是一位職涯規劃師,取得美國認證的生涯發展諮詢師資格後,現為職游 創新職涯發展與諮詢的品牌創辦人、同時擔任MAYO鼎恆數位科技的心理測評顧問,負責企業用的招募職能測評。也是知名媒體關鍵評論網、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和SmartM人才培訓網等媒體的職業生涯專欄作家。 專業領域涵蓋職涯定位、職場策略、履歷優化、模擬面試、升學輔導、心理測驗解析、生涯牌卡諮詢和生命設計等,目前累積各大專院校和政府機構演講與工作坊超過250場、實體觸及人次超過30000人,諮詢年齡範圍從高中生到中年上班族。多年來幫助許多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