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渣男吸引力

rd-img

徐芸萱

「心理師,我不知道怎麼找到合適的對象?我好像蠻容易吸引渣男的,越渣的越喜歡我,為什麼?我也想找正常的對象,可是好像不夠渣的,都不是那麼吸引我?」 一開始覺得是巧合,但後來發現這幾年從國中端的案主到社會人士的案主,都有類似的經驗和故事,甚至是我身邊的親友都也有類似的狀況…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是真理嗎? 在聽到這些當事人們的故事時,我發覺大部分的當事人都對自己自信心不足,或是過往沒有人好好地對待過他們,導致他們會有一種感覺是「我一定要很努力地付出,能獲得關注」。這樣努力後,渣男若能稍稍友善或關心他們,他們會覺得是被渣男恩賜,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回首過去,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常忽略他們的感受、需求,缺乏回應,又或很少讓這些當事人經歷關係修復後和好的經驗。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感受想法不重要,很怕被拋棄,會很努力地用各種方式留住父母,吸引父母回首,開始發展出討好、搞怪、攻擊…等行為。


有些溫順的當事人,因長期不似高情緒張力表現的孩子一樣地被父母師長盯梢,甚至會壞疑自己的順從乖巧是否是錯的,但又不敢像叛逆的手足一樣表現自我,害怕被懲罰,而長期處於低自我價值的狀態中。 有時候,這並非是原生家庭的照顧者付出不夠多。


而是過度自我要求,缺乏清楚的界限。 什麼意思呢? 知名的心理學家溫尼考特透過母嬰觀察,發現母親只能擔任「夠好的母親」,因為是人就會出錯,遑論照顧者。父母不可能滿足嬰兒所有的要求,嬰兒透過適應父母的缺失,體認自己和照顧者是不同的個體,開始學習界限概念。


溫尼考特觀察到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完美也是發展重點,我們需要透過缺陷才能成長。 如果父母無法忍受關係中的不完美,父母不但無法接納自己,長期處在高焦慮的狀態中,孩子也無法容忍自己不夠完美,否認自己感受到的情緒。


但你看到這邊或許會問,小時候都已經過去了,那現在呢?該怎麼改善? 我們處在各樣關係中,就可以從不同的關係中學習逐漸修復自尊,例如親密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被另一伴類似的特質或是互補的優點所吸引,而後我們開始認識彼此的不同帶來的摩擦,發現彼此的不完美。這些不完美,很多是一體兩面,如我害怕遇到交友太複雜的異性,擔心對方與他人交往界限模糊,常與他人搞曖昧,但交友太單純甚至是朋友少的異性,又讓我覺得生活無聊。


有時候,是我們心魔作祟,我覺得好像太容易得到對方的「好」,很像假的,所以我們可能會不斷挑戰對方原則,試探對方是否能接納這樣的我? 有時候,是我們太相信苦情神話,一定要費盡力氣才獲得愛,才是真愛,因為那代表我們的努力付出沒有白費。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心血辯護」(effort justification):我們對一件事付出越多,就會越喜歡、投入其中。 但親愛的,這不是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帶有缺陷的,我們看到對方不夠好,但願意為了我們努力的那一份心和態度。我們欣賞和感動對方的用心和用力,我們也會努力守護對方的心意,因此努力地回饋和照顧對方。 我們體認彼此的不完美,願意在愛情這個課堂裡頭,一起當同學,好好地學習把自己照顧好,也更妥善地照顧對方。 我們窮盡一生的時光都達不到一百分,但我們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不斷地提升彼此的親密關係品質。



本文由徐芸萱授權刊登

99 1
auth-img
徐芸萱
「我們是誰?​可以成為誰?​在關係中我們可以在什麼位置,成為誰的誰?」​我是個諮商心理師,喜歡透過關係型態去看「自己」的樣貌​,透過伴侶諮商、個別諮商、團體工作、演講、工作坊、寫作,從「心」出發,調整人們在關係中的姿態,改變我們和自己、周遭他人的關係,希望大家都能在關係中感受到愛與溫暖。FB:關係心姿態-Gloria心理師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