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黃昏的那抹焦慮,藏著喜悅。(中)

rd-img

李奎諺

焦慮的類型

 

醫學觀點

 

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患,其特徵是過度、不合理的焦慮與擔憂,這種焦慮、擔憂可能與現實情況不符,並且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

 

DSM-5對於焦慮疾患有部分修正,如下:

 

1.DSM-IV版本,原有特定類型恐懼症(Specific types of phobias),DSM-5變成註記,但其內容不變。

 

2.恐慌發作(Panic attack)在DSM-5中變成正式的疾患而非現象。

 

3.分離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從「初發於早期疾患」(disorders of early onset)移出並歸類於焦慮性疾患。

 

4.社交焦慮疾患改為獨立診斷。

 

DSM-5將焦慮症分為以下子類:

 

.廣泛性焦虑症(GA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患者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都感到過度擔憂和焦慮,這種擔憂和焦慮可能涉及到健康、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多個方面。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患者會突然出現強烈的恐慌和驚恐感,伴隨著身體上的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出汗、顫抖、呼吸急促等。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患者對社交場合感到極度不安和擔憂,害怕在公眾場合被他人批評,進而避免社交活動。

 

.特定物質或情境引起的恐懼症(Specific Phobia):患者對特定的物質或情境感到非常害怕或不適,例如飛行、動物、高處等。

 

.分離性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主要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患者對分離或擔心分離感到極度不安和擔憂,可能會導致拒絕上學、夜驚、激動等症狀。

 

.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Disorder):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強烈的焦慮、擔憂和恐懼,這些症狀可能會在創傷事件之後的1個月內出現。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強烈的焦慮、恐懼、回憶和逃避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超過1個月。

 

「思考我」的精神性觀點

 

「我」只是一個概念,我們需要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係,才能形成我的概念。如初生嬰兒沒有你我的概念,直到他知道母親是另外一個主體,人的界線出現了,「我」的意識才可能逐漸形成。從這觀點看焦慮,可以分成二種類型:空間與時間。

 

1.空間的我:「我」來自外在世界的「我」,也就是過度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我價值、需求、表達......等,都活在他人之中。因此,他們失去了「我」。

 

2.時間的我:對未來感到焦慮,該未來也奠基於過去的經驗。所以,焦慮在時間上,是種固著過去且對未來不確定而停滯的狀態,但這跟憂鬱的反芻思考過往又不同,焦慮相對較少主動性地回顧過去。時間的我,因為不確定,因此會感到「我」逐漸流逝。

 

以上,可以說「我」的流逝,是一種在意識邊界上的脆弱,使得「我」容易被晃動,而產生焦慮情緒。因此,擴大意識空間的邊界,清晰且穩定於時間的變動,讓「我」有彈性地滲透該空間,這可以是解決焦慮的方向。

 

談到邊界。焦慮有一個現象:敏感性。筆者既受苦也得益於此,但顯於外是壓抑各種感官感受。「我」的流逝是存在的問題,這邊提到敏感性是滲透或運動力的問題。

 

當「我」離開意識的空間過多或過遠,越靠近外界,就像幼兒視角看外在事物都很大,因此感覺也會跟著放大,對環境誇大的認知評估,以致過度警覺狀態,使得對外在可能表現較為退縮、逃避,是一種過度敏感傾向,亦可稱為薄皮。

 

反之,「我」待在空間深處,離外界很遠,缺乏連結,是一種敏感缺乏傾向,亦稱為厚皮。焦慮是一種過度敏感,但可能因保護機制,走向敏感缺乏的傾向,但其本質仍是與外界有強烈的連結感。

 

治療原則

 

清晰的意識與界線

 

依照「思考我」的精神性觀點,擴大意識空間的邊界,清晰且穩定於時間的變動,是解決焦慮的方向。因此,我們需要去經驗且連結內在的「我」,這有兩個重要特徵,即 清晰且規律的節奏 與 彈性、具意識的界線。

 

1.我是誰:從對己身「我」的想像概念或他人看法逐漸轉移連結自身經驗,如感官經驗、實際生活事件的體驗,形成一個全新的我的抽象概念與實際體驗,從他人定義朝向自我定義。此時的「我」,仍是透過外在來認識自我。(空間我:拿回我)

 

2.凝聚:建立一個新的「我」之後,運用其內涵的特質,在日常生活中,規律地從事相關活動。此時,重要的是專注於當下。

 

此刻不去談論焦慮,因思考會自動連結或喚起恐懼或焦慮感受,讓我們對焦慮從思維模式轉向感受模式,以支持我們意識到身體的焦慮反應,並學會通過規律的活動或刻意的練習來調節焦慮感。每一次的當下,會使得「我」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為一種內在自我意志。堅定的意志,能協助超越焦慮。(時間我:自我增能)

 

3.前進:擬定目標,持續體驗自我意志的力量如何在生活中運作,自然會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種自我控制感,即使仍有焦慮,但內在會有足夠空間容納。(時間我:朝向未來)

 

以上,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例子。

 

行為表現為拖延,背後是完美主義的焦慮感。

 

完美主義連結到的內在經驗是,我害怕失敗、我害怕被看到沒有用的自己。這是過去生命經驗塑造的自己,亦是從他人身上看見的自己。

 

若用擴展性思考去看待此想法或信念(即使自己不那麼相信也沒關係),如細數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有數不清的失敗與成功,似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完全定義是失敗或成功;在過去有沒有受他人肯定或覺得自己做得不錯的經驗,即使只有一瞬間。

 

在擴展性思考的脈絡下,我們可以規律地做些什麼?如規律時間慢跑。最後,擬定目標,如持續不間斷地早晨慢跑21天。



本文由【靜馨心理治療所】李奎諺所長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請點我

 

 

98 1
auth-img
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專長為憂鬱、焦慮、強迫症治療、成癮治療、創傷治療、老人及照顧者心理調適、人智學等。認為「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愛好書寫,期盼將治療中,擲地有聲的力量,轉換為文字,透過心理學知識、治療的遇見及書籍分享,療癒閱讀者。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