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心理學名詞小教室: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rd-img

胡綺祐

越是反對,越是愛得熱烈。


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相戀的兩個人,卻因家族世仇的因素受到反對,但羅密歐與茱麗葉並沒有退怯,反而愛得更強烈,甚至最後雙雙殉情...

 

心理學家Driscoll、Davis及Lipetz,於1972年,進行這樣的研究:他們找了91對已婚夫婦和相戀8個月以上的49對戀人,想瞭解他們之間的「戀愛程度」與「受父母干涉」這兩者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父母干涉程度越強,伴侶之間的感情便越深,即使是研究後半年到10個月間的回訪,也是如此。因此,心理學家們將其命名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指的是,當伴侶間的戀情受到外在力量的阻礙越強,雙方的情感反而會更加堅定,正所謂風雨生信心的愛!

 

很多人好奇,何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專家們認為與「維持認知平衡」有關,因為人們常常會在認知中尋找一致性,當出現不協調的情況時,我們就會透過重新建構自己的認知,來消除不和諧感,因此,當自己所選擇的伴侶,受到重要的家人反對時,這種不一致的現象,便會透過讓自己更愛對方,或相信自己很愛對方的方式,去調節心中的不適感。

 

此外,也與「維護自尊」有關,因為大多數的人會不小心將自己的選擇與自己的價值感綁在一起,所以當自己所愛、所支持的人受到批評,或自己的選擇受到了否定,便會認為自己整個人不被認同,所以形成一種反抗力,更加堅持住自己,以保護自尊。

 

不過近代心理學家的重複驗證,發現羅密歐和茱麗葉效應並不完全存在,特別是跨文化的研究發現,在華人文化裡,多數子女為了家族和諧以及孝道思維,仍然會重視家人對伴侶的看法,所以一段戀情的穩定與否,身邊的人的支持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

 

無論此效應如何,在諮商實務工作中,確實滿常有父母親不滿子女的伴侶等議題,雙雙前來諮商。曾經遇到一位母親,滿臉愁容,又急又氣的說:「我是不可能贊成他們的!若她要堅持跟那個男的一起,我就要斷絕母女關係!」而女兒這一方很沮喪地表示:「我男友對我很好,我們的感情滿穩定的,是我媽自己的偏見,為什麼她這麼難以溝通?」

 

我相信親子雙方都有千百個理由想要說服對方來認同自己,但彼此卻困在自己的單向思維裡,無法進一步去理解對方的處境,自然也就無法好好的對話。

 

從父母這方的情況來看,可能來自對子女伴侶的不熟悉、刻板印象(對於種族、職業等偏見)、自己個人過往的創傷(曾受到某類型的伴侶傷害)、界線不清(未能將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等,所以產生了許多的反對意見,但一味的高壓、控制、強權拆散,不僅達不到效果,反而更糟的情況會導致憾事發生,這時父母這一方可以做的是:思考自己反對的理由,可能來自於什麼樣的因素,特別是個人議題的投射,並試著去瞭解子女的選擇,以及子女及其伴侶在感情中真實的互動狀況,很多時候,可能是自己對感情的焦慮,或對感情結果預設的立場,阻礙了對他們的理解。

 

在子女這一方,受到父母的反對,想必是感到受傷、挫折的,原本單純地想要守護自己的戀情,但到後來可能會演變成「為反對而反對」、「完全性的抗拒排斥」等,如此一來,也增添了迷失在情感中的風險,若伴侶關係之後真的發生了問題,也就會咬牙苦撐下去,最後辛苦的還是自己。所以子女這一方可以做的是:試著去理解父母反對的理由,以及這理由背後可能帶著的善意,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有好的婚姻關係,並能夠得到幸福,但每個人幸福的定義和標準都不同,所以子女可以去釐清哪些是父母的偏見或不瞭解,試著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若父母親的看法,有其道理在時,也可視為一種提醒,為自己在關係中增加另一個觀察的角度。

 

關係是雙向的,親子之間也不例外,父母與子女方若能有意願,並帶著尊重去理解對方,再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的溝通才能成立。我想,父母期待子女能幸福,子女也希望父母親能夠放心,帶著對這份善意的理解,彼此也才能更靠近。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

90 0
auth-img
胡綺祐
心理諮商是一段人與人相會的旅程,也猶如一雙溫暖的手… 「適時的伸出手:接納;適時的握住手:賦能;適時的放開手:祝福。」當我們能以彈性和寬闊的眼光看待生命故事的意義,將能使我們更加安在與完整。 我喜歡透過藝術創作體驗生活與貼近自我,這也使我相信,即使生命會帶著人們走到不同的困境,只要能溫柔且安穩地擁抱內在自我,便能慢慢產生量及勇氣。 FB: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