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綺祐
越強調,卻缺乏…
大學的時候在醫院見習,和碩班實習生ㄧ起去跟診,當時醫生正在看一位年長的女性病患,訴說著內心的孤單與辛苦,明明是渴望先生、孩子能夠多照顧自己,讓自己有依靠,但表現出來卻像照顧者般,為他們付出、做牛做馬。病人離開後,醫生分析著,這就是心理防衛機制中的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什麼是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這是由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提出來的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部份。「本我」,指的是人類原始本能的衝動慾望部分;「超我」,則是人格中的道德部份,由規範、教條支配;「自我」,則是由原始慾求和社會規範相互協調,所折衷而產生的。
當本我和超我之間產生很大的衝突時,心理防衛機制就會出來幫忙,目的是要減輕我們的焦慮感,以及減少因本我與超我打架所衍生的低自尊,所以防衛機轉是ㄧ種潛意識運作的自我保護,是正常、自然的,但只有在一個人太常運用防衛機制,甚至形成了人格型態,才算失去了心理健康。
那什麼是反向作用呢?指的是人們內心或潛意識中不能為意識所接受之觀念、情感、衝動及慾望,為防止此類具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衝動與慾望呈現,人們便以相反的態度及行為來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做出的行為和心裡的想法、感受總是相反,常見有些小男生喜歡捉弄自己喜歡的小女生,也是一種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會有兩個階段歷程:先是壓抑自己或他人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接著為了防止他人察覺自己有此想法與慾望,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相反的行為。正所謂「越強調越缺乏」,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像是:過度自我吹捧的行為,可能是過份壓抑內心自卑的一種反應 ;有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很強勢、很控制,但可能內心是脆弱、不安的;也有人面對競爭者是有敵意、嫉妒的,卻又要表現很喜歡、很支持對方⋯
看完了反向作用,也可為自己探索ㄧ下,或許我們也不自覺的壓抑了一些感受及想法,做了相反的表現。試著如實的接納他吧!承認我們都會有的原始慾求,就不ㄧ定只能用反向作用來表達了!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