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為什麼在關係裡的問題總是重演:依附風格

rd-img

張鈞皓

愛情跟人際的核心:依附關係


成人依附風格


Bartholomew與Horowitz兩位學者在1991年將依附風格,用兩種類別的四個不同向度來進行分類: 對於自我的概念:自己值得被愛嗎、是會被支持的嗎? 對於他人的概念:其他人值得信賴嗎?他們是不是容易拒絕我?


安全型:對於自我與世界都保有安全的運作模式,並能夠感到信任與接受。


焦慮/全神貫注型:透過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努力,來獲得自己的價值與關注 。


抗拒型:避免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來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傷害的可能 。


恐懼型:對於他人有著不值得信任或容易被拒絕的預期 然而,從研究理論所衍生的「類別」,都只是讓我們比較能了解自己的一種形式。


無論是哪一種依附類型,或多或少都期待自己能夠在關係裡面不受傷,又或者是不想再受傷。而讓自己安適的方法之一,可以透過自我的認識與覺察了解自己,為什麼在關係裡會有緊張、焦慮、難以信任等不舒服的感覺,才能讓這些不安全感有喘息、擴張的空間。當我們能容納的情緒更深更廣就能有更多力氣,去抱緊那個我們喜歡的他。


為什麼修復關係會這麼難


所以談到愛情,就會講到兩個人在關係裡面很常有的吵架時刻。雖然雙方彼此都相愛,但為什麼有時會在吵架的過程裡,逐漸迷失了那個彼此在乎的自己? 關係互動曾經出現的傷痕,不會因為時間一久就消逝:你一定會發現,雖然每次引起爭吵的事情不一樣,但是在背後的核心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你在關係裏面沒有處理完整的議題,都將會延續到每一段關係中。所以曾經在關係裡出現的傷痕,不會因為放置就自己好起來,而是需要時間去看見與統整,不讓錯誤或痛苦再次重現。 沒有處理完的議題將不斷重現:你可能會發現,在前一段關係裡(無論是朋友、愛情、親情)沒有處理完善的議題,都好像如影隨形,不斷重現在下一段關係裡面。因為我們內心的運作模式沒有被好好看見或修正時,它總是會複製我們的傷痛,難以逃離。


​ 吵架不是誰輸誰贏:很多時候,我們會很難在吵完架的時候重新示好,這是因為我們當下正處於一個恐懼的狀態,在這個時候就會很難重新碰觸這個剛吵完架的敏感時刻。但是當自己冷靜與緩和後,可以先讓自己想想,對於自己而言這段關係的重要性。先釋出善意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著想要修復這段關係的動機。而主動釋出善意,也能讓彼此有機會可以重新建立在爭吵過後的安全感。 我們從小跟大人相處的經驗與記憶,到最後都會影響一個人如何跟別人建立一段關係,形成了依附風格的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讓我們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與對話。


但是依附風格並非一成不變,只要能讓自己有機會體驗與以往不同的經驗或情緒,此時改變就有可能發生,讓自己跳脫行為既有模式的痛苦循環。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讓自己重新經驗或修正在生活裡的關係,我都會在這裡陪伴你,與你一起更認識自己。



本文由張鈞皓授權刊登

32 1
auth-img
張鈞皓
在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即進入大型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提供從幼年到老年整個生命時程的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服務(兒童心理、成人心理、安寧療護)。我目前執業於台北市的心理治療所與身心醫學診所,為更多有需要的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陪伴與你一起見證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擾與成長。在跟每個前來的來訪者進行心理服務時,透過長期的心理諮商與深度探索,每個人都能有機會找到那些在生命裡還沒有認識,但如此獨特且重要的自己。心理諮商是一段更認識自己與探索的旅程,當人能更加深入了解那些尚未見證的自我內在世界時,就能在此時找到屬於自己的契機與光亮。在這段旅途你不會是獨自一人,因為我會陪著你一起更認識自己。我擅長的心理諮商領域包含兒童青少年心理評估與諮商、成人心理諮商、伴侶婚姻諮商、失眠心理治療、同志友善心理師。除了心理諮商,我也常穿梭於各級學校之間,與教師、家長分享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歡迎你到我的FB粉絲專頁:「心Hao相伴~張鈞皓臨床心理師」,與你分享我在心理學工作上的見聞與經驗。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