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皓
愛情跟人際的核心:依附關係
成人依附風格
Bartholomew與Horowitz兩位學者在1991年將依附風格,用兩種類別的四個不同向度來進行分類: 對於自我的概念:自己值得被愛嗎、是會被支持的嗎? 對於他人的概念:其他人值得信賴嗎?他們是不是容易拒絕我?
安全型:對於自我與世界都保有安全的運作模式,並能夠感到信任與接受。
焦慮/全神貫注型:透過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努力,來獲得自己的價值與關注 。
抗拒型:避免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來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傷害的可能 。
恐懼型:對於他人有著不值得信任或容易被拒絕的預期 然而,從研究理論所衍生的「類別」,都只是讓我們比較能了解自己的一種形式。
無論是哪一種依附類型,或多或少都期待自己能夠在關係裡面不受傷,又或者是不想再受傷。而讓自己安適的方法之一,可以透過自我的認識與覺察了解自己,為什麼在關係裡會有緊張、焦慮、難以信任等不舒服的感覺,才能讓這些不安全感有喘息、擴張的空間。當我們能容納的情緒更深更廣就能有更多力氣,去抱緊那個我們喜歡的他。
為什麼修復關係會這麼難
所以談到愛情,就會講到兩個人在關係裡面很常有的吵架時刻。雖然雙方彼此都相愛,但為什麼有時會在吵架的過程裡,逐漸迷失了那個彼此在乎的自己? 關係互動曾經出現的傷痕,不會因為時間一久就消逝:你一定會發現,雖然每次引起爭吵的事情不一樣,但是在背後的核心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你在關係裏面沒有處理完整的議題,都將會延續到每一段關係中。所以曾經在關係裡出現的傷痕,不會因為放置就自己好起來,而是需要時間去看見與統整,不讓錯誤或痛苦再次重現。 沒有處理完的議題將不斷重現:你可能會發現,在前一段關係裡(無論是朋友、愛情、親情)沒有處理完善的議題,都好像如影隨形,不斷重現在下一段關係裡面。因為我們內心的運作模式沒有被好好看見或修正時,它總是會複製我們的傷痛,難以逃離。
吵架不是誰輸誰贏:很多時候,我們會很難在吵完架的時候重新示好,這是因為我們當下正處於一個恐懼的狀態,在這個時候就會很難重新碰觸這個剛吵完架的敏感時刻。但是當自己冷靜與緩和後,可以先讓自己想想,對於自己而言這段關係的重要性。先釋出善意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著想要修復這段關係的動機。而主動釋出善意,也能讓彼此有機會可以重新建立在爭吵過後的安全感。 我們從小跟大人相處的經驗與記憶,到最後都會影響一個人如何跟別人建立一段關係,形成了依附風格的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讓我們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與對話。
但是依附風格並非一成不變,只要能讓自己有機會體驗與以往不同的經驗或情緒,此時改變就有可能發生,讓自己跳脫行為既有模式的痛苦循環。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讓自己重新經驗或修正在生活裡的關係,我都會在這裡陪伴你,與你一起更認識自己。
❚ 本文由張鈞皓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