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我會不會,從此不記得他了?」:當所愛之人即將離世,該如何與悲傷共處?

rd-img

張鈞皓

當死亡靠近 先前我在安寧病房工作時,病人與家屬的心理照顧是每天最主要的工作。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末期病人,都可能在面臨生命盡頭時,感到複雜的心理感受。緊張、擔憂、憂鬱、失落、無望、哀傷,都是常見的情緒狀態。


臨床心理師的工作之一,是溫暖地與病人及家屬一起同在此刻,了解獨特於每個家庭的生命歷程、疾病故事,在臨終之際協助彼此,不帶遺憾。 好好地道謝、真摯地道愛、深思地道歉、尊嚴地道別。


當生命逝去


「如果今天過了半年、一年、兩年…我會不會就這樣忘了已經去世的他?我好怕自己忘記他」 我們都會很害怕,自己會忘記那個自己最深愛的那個人。有這樣子的心情,是很正常的。那是因為我們真的在乎他,捨不得即將帶來的離開。


親愛的,哀傷是重要的,因為那就是我們如此愛他的表現。然而,我們或許不需要記得他曾經的髮型、穿過的衣服、身體的姿態等。我們只要記得,這個人曾經以什麼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裡,活著的模樣是什麼樣子。讓我們與這段關係繼續存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就不會遺忘。 永存的關係絲線 生者,記得的是在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曾經做過的事、最喜歡的地方,這些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因為那就是「關係」,是「我們」。


逝者,也不會忘記我們曾在世時的相處記憶。他們會以某種形式,繼續活在我們的心中,陪伴我們繼續向前。 我們對逝者的不捨,就如同逝者對我們的想念。但只要我們知道最重要的,也就是關係的本質,讓過去與現在連繫起來,就不會遺忘。 當哀傷來臨 哀傷令人難受,同時珍貴。讓悲傷停一會兒。我們可以不急著停止流淚、也不急著努力振作,讓時間繼續流動。我們可以悲傷、也可以開心、生氣,這些都是沒問題的。但是答應我,不能傷害自己。


把對於逝者的情緒寫在紙上,在此時,你有資格在這個時候,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把跟逝者曾經的回憶(曾經一起喜歡去的地方、食物、嗜好…),用畫或寫的方式,描繪出來,統整與他/她一起走過的生命故事。 找到與逝者的連結(紀念品、手作卡片、寄一封明信片…),在這段過程中,去自然地經驗與他/她的回憶。


這些回憶,會逐漸轉化為祝福與愛,持續在我們心中存在。我們不會忘記的,是與逝者最為真實且美好的關係。 當所愛之人逝去,哀傷再正常也不過。而且,我們有權利感到哀傷。關係的永存,不一定要記得鉅細靡遺。當我們記得曾經相處的記憶,名為關係的絲線將永遠堅韌。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與哀傷相處,允許自己感受、流淚、嘗試書寫、找回連結。 如果你在此時,不知該怎麼往前。我在這裡,陪你一起。



本文由張鈞皓授權刊登

16 0
auth-img
張鈞皓
在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即進入大型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提供從幼年到老年整個生命時程的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服務(兒童心理、成人心理、安寧療護)。我目前執業於台北市的心理治療所與身心醫學診所,為更多有需要的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陪伴與你一起見證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擾與成長。在跟每個前來的來訪者進行心理服務時,透過長期的心理諮商與深度探索,每個人都能有機會找到那些在生命裡還沒有認識,但如此獨特且重要的自己。心理諮商是一段更認識自己與探索的旅程,當人能更加深入了解那些尚未見證的自我內在世界時,就能在此時找到屬於自己的契機與光亮。在這段旅途你不會是獨自一人,因為我會陪著你一起更認識自己。我擅長的心理諮商領域包含兒童青少年心理評估與諮商、成人心理諮商、伴侶婚姻諮商、失眠心理治療、同志友善心理師。除了心理諮商,我也常穿梭於各級學校之間,與教師、家長分享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歡迎你到我的FB粉絲專頁:「心Hao相伴~張鈞皓臨床心理師」,與你分享我在心理學工作上的見聞與經驗。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