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綺祐
逆境中找到成長,將成為生命中的滋養。
面對生活大小事的你,會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呢?經常感到無助、無望,還是能夠抱持著希望感及改變的可能性?或許,會有這樣的狀態,部分來自天生的氣質,但也有部分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結合了制約理論,對狗進行電擊實驗。起初,先將狗關在籠子裡,蜂鳴器一響便施加電擊,狗被關在裡面無法逃脫,只能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狗只要一聽到蜂鳴器一響,便會有相同的哀叫反應,直到最後,在施加電擊前,將籠門打開,狗不但不逃,且在尚未有電擊時,就倒地哀嚎及顫抖。Seligman將狗的行為解釋為「習得無助感」,本來是可以主動逃脫的,但卻絕望地等著痛苦來臨。
在諮商實務工作中,也遇到許多習得無助感的例子:面對憂鬱症的起伏與反覆,時好時壞的情況,總是讓個案感到挫折與失落,長久下來便漸漸對自己的復原失去希望;在職場上總是待不久就被解雇,換了幾次工作後,當需要再次求職時,便先預測自己可能還是會走到相同的結局⋯
「我想可能不會有希望了。」、「我大概ㄧ輩子就如此了吧⋯」、「無論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這樣的內在語言,不斷盤旋在心裡。
Seligman發現,無助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驗裡累積而成,這也影響了如何解讀情境及對情境反應的模式,相反地,若能透過成功經驗的累積,以及改變對情境的看法,樂觀也是可以學習的,於是他在自己的著作《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提出了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的概念。
我們可以如何培養習得性樂觀呢?關鍵在於有克服挫折的經驗,且視困境爲暫時的、可改變的,便比較能對自己擁有希望感。
於此,也可借用認知心理學中ABC的理論,讓我們ㄧ起來練習。A指的是Actvating events,誘發事件;B則是Beliefs,信念,即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即Consequence,結果。人們容易直接連結了A導致了C,所以常常想著:「都是因爲發生了這件事,所以我很難過」、「因為這個人說了這些話,所以我很生氣」,的確,第一時間會有被誘發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所以容易有「因爲A,所以C。」
我們仍然可以先接納自己的感受,但若停在這樣的連結,便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位置,長時間下來,便會無助、無力。但如果加入了「B」,也就是我們對「A」的看法、想法,那麼我們便可透過改變「B」來產生新的「C」,如此一來,也就化被動爲主動了!例如:花了好長時間準備的提案被主管退回要求修改(A),很自然地會感到挫折、沮喪(C),若面對這件事的想法為:自己是差勁的、失敗的(B),那只是更強化了負面情緒。假如我們試著調整新的想法(B),將此事件視為ㄧ次學習經驗,並透過修改讓自己有更多的進步,那原本的負面感受可能還在,但會多了ㄧ點期望與動力,也會帶動願意去嘗試的勇氣,便更有機會產生成功經驗!
我總認爲在挫折中只看到失望、難受,那就只剩下挫折,若可以在挫折裡,問問自己學習到什麼?有什麼樣的收穫?或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意義,那麼,原本看似負向的經驗,也能挖掘出生命的養份,讓我們ㄧ起接納情緒,培養習得性樂觀吧!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