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心理學名詞小教室:閃光燈效應

rd-img

胡綺祐

那些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的畫面…

 

在一次探索早期經驗的晤談裡,個案跟我說,回想起兒時的點滴,總有個畫面令他印象深刻:當時他站在家門口,看著媽媽的背影,越走越遠,很想叫住媽媽,卻什麼聲音都發不出來,還記得當時的心情非常難過、無助,那種傷心的感覺,在談論起這段回憶時,哽咽不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呢?回想起過去的某些事件,似乎還歷歷在目,當時的場景、畫面、人物,仍然記憶猶新,感受依然強烈。

 

心理學家羅傑·布朗(Roger Brown)與詹姆士·古力克(James Kulik)發現,當人們親身經歷,或聽聞一件重大事件時,因伴隨較強烈的情緒,通常會對這件事產生清晰、詳細且持久的記憶,若是跟自己有關,更能將當時的人物、背景、周遭的資訊,都清楚的記憶下來,就如同照相時閃光一閃,拍下了紀錄照片,此現象稱為閃光燈效應(Flashbulb Effect)或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

.

歷經天災、戰爭、疫情、意外事件的人們,無論過了多久,似乎都還是會對曾經的遭遇感覺深刻,當然在正向的事件裡,也是如此。所以若能滿足「跟自己有關」,及「情緒強度較大」兩個條件,閃光燈效應便容易發生。

 

由於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外在發生的事情與內在的心理歷程,會形成一道深刻的痕跡,烙印在大腦迴路上,之後若是出現相關的刺激,便會活化此神經迴路,感受、記憶便隨之浮現。

 

於是,我們有時會先有莫名的情緒,卻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就是因爲認知辨認的速度尚未能趕上已經被激發的情緒,此狀況特別會在相似的場景裡、相像的人物互動中,可看成類似創傷後壓力症狀的反應。

 

當瞭解閃光燈效應後,其實也能幫助自己練習與過往的事件切割,讓負面的影響停止下來。例如:從小就承受父親威權管教的個案,對於父親嚴格且嚴肅的形像產生懼怕,當他進入職場時,發現每次和主管對話時,也都會出現恐懼感,進一步瞭解,才發現主管的個性、特質與父親非常相似,也為莫名害怕主管的個案,找到原因。

 

因此,我們就可試著在情緒被誘發時,先停下來梳理自己的感受,接著練習理解自己的情緒是怎麼來的,最後找到影響的源頭,再與現況做切割。以上述的例子而言,個案可先接納自己的感受,並找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進一步練習自我對話,例如:「父親與主管雖相似,但仍然是不同的人。」、「現在的自己長大了,比小時侯的自己多了更多的能力與自主性。」

 

面對過去經驗的影響的確不容易,但當我們更可以試著覺察與區隔,也將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很有力量的,也是具有選擇權的。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

57 0
auth-img
胡綺祐
心理諮商是一段人與人相會的旅程,也猶如一雙溫暖的手… 「適時的伸出手:接納;適時的握住手:賦能;適時的放開手:祝福。」當我們能以彈性和寬闊的眼光看待生命故事的意義,將能使我們更加安在與完整。 我喜歡透過藝術創作體驗生活與貼近自我,這也使我相信,即使生命會帶著人們走到不同的困境,只要能溫柔且安穩地擁抱內在自我,便能慢慢產生量及勇氣。 FB: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