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綺祐
信念,帶著你前行。
社會學家莫頓(R.K.Merton)於1948年,在期刊發表中提到了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ㄧ個人的信念或期望,無論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ㄧ個情境的結果,或一個人(團體)的行爲表現。而後,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Jacobson)於1968年將這套理論運用在教育研究上,提出教師期望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又可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你如何想,事情便會如何發展。」這不是什麼很玄的法術,而是當信念強化了動機,進一步帶動了行為,便會走向你所想的結果。
「我一想到要完成這個任務,我就覺得我一定做不到。」常常在諮商工作中聽見個案這樣描述。我發現,當人們帶著「我ㄧ定做不到」的信念,便容易先產生退怯、焦慮、懼怕等心情,接著會放大任務的困難程度,導致我們停滯、無法展開行動。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負向循環:「縮小自己-放大難度-停止行動-失去能力感」,因看不見自己的能力,下一次面臨挑戰時,更會縮小自己、更放大難度、更難以展開行動、更找不到有能感了。於是,我們就這樣自驗了「做不到」的預言。
如果我們的信念是另一個方向,雖然眼前的任務不容易,但「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或「我相信我可以試試看」,接著,我們會在行動上做出嘗試,也能更客觀評估情勢,不輕易放棄,不斷做出調整,便能往期待的結果走去。
此效應不只自己對自己,當對待他人,或接受到他人的信念,也是會有相同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職場也相當看重這樣的影響。於是,我們也能夠理解,自覺不被期待的孩子選擇自我放棄,以及「被看見、被肯定」所能帶來的鼓勵,讓孩子能重拾起自己。
以自我應驗預言做為心中的小提醒,當你正準備邁向目標、展開一段旅程,或有一個新的開始,為自己建立一個正向的預言吧!相信「信念」的重要,對自己及他人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