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綺祐
臉紅心跳加速愛了嗎…?
在諮商實務工作,有許多人前來談論感情的議題,更大多數的人在感情萌芽期,想要好好確認自己的心意,所以常在心中浮現一句話:「這是心動的感覺嗎?」、「這就是愛了嗎?」
心理學家對於愛情的研究,與情緒的辨識感受,有不少實驗。學者沙赫特(Schachter) 和辛格(Singer),於1962年提出「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指的是情緒會由生理喚醒(Physiological Arousal)以及認知標籤(Cognitive Label)兩個因素來決定,也就是當人們感受到了生理反應,則會找尋相關線索,來標定自己的情緒經驗,例如:感覺到心跳加速,人們便會依賴外部刺激,來協助自己辨識,到底是緊張、害怕、生氣、尷尬、羞赧...等等,由於以上幾種心情,都會有著類似的生理現象,所以人們不總是能精準的有正確的歸因。
接下來要介紹的實驗,與情緒二因論有很大的關聯:唐納德(Donald Dutton)與亞瑟阿倫(Arthur Aron)兩位教授,於1974年進行了「吊橋實驗」,將實驗分成兩組:一組受試者需通過搖晃危險的吊橋,另一組則是走在堅固安穩的木橋。他們在橋上安排了一位亮眼的女研究員,並讓參加實驗的男性受試者單獨通過橋樑,且接受訪問、完成問卷,最後女研究員會把自己的電話留給他們,表示若想知道實驗結果可以打電話來詢問,最後發現打給女研究員的受試者,大多是來自搖晃危險的吊橋組別。
唐納德與亞瑟阿倫教授為實驗進行說明,他們認為,受試者將在吊橋上因害怕所產生的心跳加速,誤以為是受到女研究員的魅力所導致,這樣的認知混淆,讓他們轉為對性的強烈吸引力。
所以,曾有人說,若要讓對方喜歡上自己,就帶他去看場恐怖片,就是所謂的「吊橋效應」,讓對方因看恐怖片的害怕緊張,所產生的心跳,誤以為是和你在一起的心動。不過,此方法是因人而異的,若剛好對方很討厭看恐怖片,可是會有反效果的噢!
認識了「吊橋效應」以及「情緒二因論」,可以協助人們當生理反應被激發時,需要讓自己沉靜下來理性思考,才不會產生了錯誤的認知歸因,因為,有時「像極了愛情⋯卻不是愛啊!」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