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心理學名詞小教室:踢貓效應

rd-img

胡綺祐

任意撒下壞情緒,讓人心傷落一地。

 

阿妮是位家庭主婦,最近心情感到很紛亂,因為先生升官後壓力大,常常回家還帶著工作中的情緒,不給阿妮好臉色看外,有時說話的口氣還相當不耐。忍氣吞聲的阿妮感到委屈,此時,又看到孩子房間亂了點,或作業拖拖拉拉不寫,一整個火上來便大罵孩子一頓,但事後又為自己的失控感到後悔⋯

 

不知道大家對上述類似的情節熟悉嗎?可能聽聞過,或親身經歷過。在其他生活情境中,我們也許不知不覺便成為了「踢貓效應」裡的環節。

 

踢貓效應(Kick the cat effect),源自ㄧ個寓言故事:有一位騎士在宴會上被主人訓斥了一頓,他非常生氣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未能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脾氣,管家覺得莫名其妙,也感到惱怒,回家後隨便找了個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亂跳,就上前給了兒子一耳光,最後,那孩子因突然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翻滾的貓咪踢了一腳。

 

這就是一種情緒傳染。當人們無法排解自己的負向情緒、不知道如何妥善處理時,很容易會找身邊的人出氣,通常都是找比自己弱小的,或位階較低者,他們就無辜成為了出氣筒。若沒能覺察這種情緒傳遞,便會對關係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在伴侶關係、親子關係、職場關係更為常見,總會有ㄧ方承受較多的情緒壓力,但終究有一天,忍無可忍⋯

 

我們可以如何避免踢貓效應呢?首先,對情緒進行覺察與接納時時練習辨識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試著同理自己的感覺,釐清情緒的來源,都能有助於自己初步的自我安撫。接著,透過呼吸調息紓緩心情有時會感到一股情緒衝力往上竄,這時可試著透過鼻吸數四秒嘴吐數六秒的規律呼吸,讓自己當下漸漸緩和。最後,終止情緒傳遞,當自己有情緒時,可透過上述兩步驟緩和心情,並練習換位思考,藉由理解他人無辜承擔的感受,協助自己不做出非理性的遷怒。

 

若是無端承接了他人的負向情緒,除了可重複上述兩步驟外,亦可練習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同時也在心中建立情緒界線:「那是他的情緒,不是我的,我能處理我自己的情緒,無需承擔他的。」平時多關照自己的感受,好好力行自我照顧,進而培養同理心,都能讓我們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懂得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

44 1
auth-img
胡綺祐
心理諮商是一段人與人相會的旅程,也猶如一雙溫暖的手… 「適時的伸出手:接納;適時的握住手:賦能;適時的放開手:祝福。」當我們能以彈性和寬闊的眼光看待生命故事的意義,將能使我們更加安在與完整。 我喜歡透過藝術創作體驗生活與貼近自我,這也使我相信,即使生命會帶著人們走到不同的困境,只要能溫柔且安穩地擁抱內在自我,便能慢慢產生量及勇氣。 FB: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