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menu-mobile
icon-x-m
Logo

心理學名詞小教室:鳥籠效應

rd-img

胡綺祐

培養獨立思考,突破慣性思維的限制。

 

大家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偶然獲得了原本不太需要的物品,後續便增添更多與其相關的東西或行動,例如:收到了一座花瓶,原本沒有插花的習慣,但從此開始買鮮花來插放;抽獎抽到了自行車,可能平常鮮少騎單車,卻開始購買其他相關配備,並從事騎車運動⋯等。其實,你已經不知不覺受到鳥籠效應的影響。

 

鳥籠效應(The Birdcage Effect),又稱鳥籠邏輯,起源於1907年美國心理學家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好友卡爾森(Carlson)的一個賭注。詹姆士對卡爾森說,我有辦法讓你之後飼養一隻鳥,但卡爾森堅決不相信,因為他根本沒有養鳥的打算。不久後,來到卡爾森的生日,詹姆士送給他一個非常有質感、精美的鳥籠,卡爾森依然不為所動,不斷表示自己不可能會養鳥。

 

收下鳥籠那天之後,只要來到卡爾森家的客人,總會問起那個鳥籠,有人關心鳥飛去哪裡了?也有人困惑何以會有個空籠子?更有人投以異樣的眼光看著空鳥籠。卡爾森忍受不住每一次都要解釋的困擾,他似乎只能從「丟掉鳥籠」或「養一隻鳥」進行選擇,最後,他選擇了養鳥。

 

所以,鳥籠效應指的是,當人們在偶然的情況下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繼續增添更多其他的東西(或行為)。

 

人們會受到鳥籠效應的影響,主要是來自於群眾的壓力,或自身的「慣性思維」,使得自己改變了一開始的想法。從卡爾森的例子可看見,他受到了「許多人的探問」(群眾壓力)以及「鳥籠裡應該要有鳥比較正常」(慣性思維)所影響。

 

結論是,當我們能培養獨立且彈性的思考能力,就比較不會掉入不「鳥籠的陷阱」。不過,有時也可善用鳥籠效應,帶來正向的影響,讓自己和他人更進步。例如:想要完成一個目標,可以告訴身邊的人,讓他們做你的見證;想要維持運動的習慣,便加入健身房的會員;希望孩子養成寫筆記的習慣,帶他去買他喜歡的筆記本⋯等。

 

你也曾被鳥籠困住嗎?若善加運用此效應,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改變噢!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

80 0
auth-img
胡綺祐
心理諮商是一段人與人相會的旅程,也猶如一雙溫暖的手… 「適時的伸出手:接納;適時的握住手:賦能;適時的放開手:祝福。」當我們能以彈性和寬闊的眼光看待生命故事的意義,將能使我們更加安在與完整。 我喜歡透過藝術創作體驗生活與貼近自我,這也使我相信,即使生命會帶著人們走到不同的困境,只要能溫柔且安穩地擁抱內在自我,便能慢慢產生量及勇氣。 FB: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