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綺祐
踏出適當的腳步,才能穩健地往前走。
洛克定律(Locke’s law)是馬里蘭大學管理學兼心理學教授Edwin A. Locke於1960年提出的目標設定理論,又稱「籃球框定律」,指的是透過目標設立,人們才能專注行動,具有挑戰性及可行性的目標最能有效果,所以目標的難易度也需要依個人狀態評估而制定。
Locke用籃球框來比喻,當高度架得太高,完全無法進球,或高度架得太低,過於容易投進,都會讓人們失去投籃的動力,亦即太困難,因感到沒有希望,就容易放棄,若太容易,便感到無聊、沒有挑戰性,自然也就不想再行動。
不知道大家在設定目標時,有沒有遇到類似的心情呢?我經常在諮商實務工作中,遇到不少人在學業表現、工作成就上,很希望能「一步登天」,雖然可以理解這份「急切」來自於想盡快證明自己,或期待自己能更進步、變得更好,但當目標設立的太遠、太難,反而會產生對自己的誤解,否定自己的能力,因此停滯或放棄,那真的非常可惜!如果可以在大目標與自己之間,再切割成具體、可行、適合自己難易程度的小目標,逐步地去完成,我相信,終能走到理想的目的地。
.
目標設定運用在心理療癒也是如此,大家都有著期待,想要「快點」好起來(暫時很難的大目標),但在好起來前,需要有耐心去釐清問題、瞭解自己、抽絲剝繭那些困住自己的矛盾點(適合歷程與自己難易程度的小目標),才能一步一步走向穩定,否則便很容易因為「急」而只看到滿是挫折的自己。
我想起那天,有位個案在諮商室裡哭訴著:「我很想趕快振作起來,但真的好難,我很氣自己怎麼都做不到。」幾週前剛結束一段感情的他,在這段時間裡歷經了悲傷、失落、恐慌等各種複雜的情緒,日子過得很是痛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因難受的心情,被迫停擺下來,他期盼著自己能盡快好起來,不想一直掉在難過的情緒裡,但哀傷歷程卻是急不來也快不得。
我回應他:「我知道這樣的生活真的很煎熬,所以你好希望能趕快擺脫這些情緒,但你並不是做不到,而是需要一步一步來。」。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更需要放慢自己的腳步,走著適合自己速度的步伐,才能度過歷程裡的每個關卡。
.
❚本文由胡綺祐授權刊登